从化学污染切入,探讨环境危机的治本之道

teaser for Toxic-free

2020年11月,在深圳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下称深圳零废弃)的协调下,化学品安全民间合作网络在北京举办了“环境危机的治本之道——从多元视角看当代化学污染问题的起因和出路”研讨会。研讨会得到了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支持。

 

研讨会由深圳零废弃主任毛达博士主持。来自中国环保组织、科研机构和媒体等70多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上邀请了环境科学、历史、经济等学科的专家共同探讨环境危机的治理之道。与会专家从历史、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学科角度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发现以及有关化学污染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从更广泛的角度挖掘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改善环境质量的建议。

 

清华大学黄俊副教授介绍了全球化学品污染的数据和发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年发布的报告,全球约160万人的死亡可归因于化学污染。而值得注意的是,与常规污染物所造成的的显性污染不同,化学品污染很多时候属于并不容易被直接觉察到的隐形污染。此外,一些新污染物也在出现,比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内分泌干扰物(EDCs)、纳米材料(NMs)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重视新污染物治理。黄教授强调,治理化学污染这样的环境问题,根本之道在于全民的意识和行动。

 

清华大学梅雪芹教授回顾了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环境污染史。相比较而言,西方主要国家在两三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中国却表现为短时间内集中爆发。从历史角度看,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变化,并复杂多样,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知也在变化。因此,学术研究、环境治理和公民参与都需从更多维度去考虑。

 

南方科技大学田松教授从科技产业污废链的角度分享了他对于环境危机的批判性观点。他尖锐地指出,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部,人们无法摆脱科技产业污废链,因为科技产业污废链正是资本增值所需。

 

北京大学季曦副教授指出,无论从历史经验、经济学逻辑和自然规律看,经济都不可能永续增长。考古学家的证据也表明,生态环境的恶化可能是经济衰败的重要原因。

 

除了以上分析之外,南京大学的张玉林教授和民间学者刘臻璞先生都从消费主义和过度消费的角度剖析了工业化社会的资源占有和分配原则带来的环境负担。

 

为了应对各类环境挑战,来自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的马天杰先生强调了预防原则的意义和重要性,即当面临潜在的严重或不可逆的环境或健康威胁时,在确凿的科学危害证据出现之前,应采取预防行动。

 

环境问题研究者、民间环保组织、环保志愿者、热心环保公益的公众以及媒体代表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Group photo of conference for toxic-free